【榜样在身边】以“新”提质 不“砼”凡响

————记“全国工人先锋号”试验检测分公司新材料分部

发布日期:2024-04-29   信息来源:试验检测分公司   作者:张瑶    字号:[ ]

站在试验室门前放眼望去,一台台作业中的检测设备轰轰作响;一串串复杂的专业数据在屏幕上跳跃闪动;一堆堆“其貌不扬”的混凝土成为解决难题的新材料。

五一前夕,水电七局试验检测分公司建材试验室新材料分部(以下简称新材料分部)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他们正势如破竹,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生命力。


混凝土热物理性能测试

蓄“新”势,在发展中勇于求变

要想求变,就得跳出“舒适区”。

在产业变革不断深化、科技水平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找到符合企业自身发展需求的路径,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突出重围?

试验分公司主动探索、换挡提速,在发展创新中寻找发力点,布设新赛道——新材料研发与推广应用。

从0到1,从设想到现实,从点的突破到质的提升,试验分公司目标明确、定位清晰,快马加鞭在新材料研发这片沃土上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科研尖兵”团队——新材料分部,逐渐吸纳多名科研创新人才加入其中,进行新材料研发、新工艺新技术改进、新产品推广等工作。

不到7年时间,新材料分部的科研实力逐步提升,创新成果令人瞩目。

自团队成立至今已研发出HB7系列新材料30余种,参与国家自然科技基金项目1项、取得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15项,参与修订国家及行业标准3项,先后获“四川省工人先锋号”、中国电力建设企业协会QC二等奖、中国水利协会QC三等奖等。


新材料化学分析

聚“新”力,在发展中敢于求进

要想求进,就得敢闯“创新局”。

科研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为取得更多原创性创新成果,新材料分部在科技攻关中寻找突破点,持续探索、不断研发,推动技术与产品的迭代升级。

“只有不断掌握更多关键核心技术,才能为新质生产力持续注入源头活水。”新材料分部负责人雷英强定下目标,进一步推动原创性、颠覆性创新成果产出。

使用掺量由8%降到0.07%,使用成本较传统材料降低80%以上,这是团队历时6年研发回弹抑制剂的创新成果。

“它就像我们的孩子,从第一代的成功诞生到如今研发出的第三代,在大家的悉心‘培育照料’下,茁壮成长。”团队成员闫涛说。

回想起“它”的研发之路,可谓苦涩又甜蜜。

团队聚焦喷射混凝土回弹率大、早期强度低的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开展低回弹超早强喷射混凝土新材料研制与应用项目的技术攻关。

高原铁路工程作为试点项目,当时第三代回弹抑制剂在试验室中研发出来后,为第一时间在生产一线验证其性能,大家连行李都忘记收拾,便兴冲冲地带着研发成果出发,全然忘记9月高原铁路项目的天气不到10摄氏度,甚至夜晚已飘起雪花。于是在现场,便可以看到一群“傻乎乎”穿着短袖但热情高涨的人,在现场热火朝天地反复试验验证。

第三代回弹抑制剂的成功研发,将喷射混凝土回弹率由20%-30%降低至6%以内、喷射施工效率提升20%以上……一串串令人欣喜的数据成为新材料分部在科研创新路上锐意进取的有力佐证。

据雷英强介绍,“不仅是回弹抑制剂,团队目前关于喷射混凝土相关的科研成果有3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新材料制作成型


赋“新”能,在发展中善于求质

要想求质,就得打破“限制圈”。

为了将科研创新成果从“试验室”带进“生产一线”,有效破解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两张皮”的问题,新材料分部在成果转化中寻找落脚点。

在一次新材料厂家云集的比赛中,为验证新材料配方,团队提前一周带着研发的超早强掺合料实地踩点试验。过程中发现,原本在试验室好好的砂浆,到了高原现场居然肿成块“多孔面包”,大家当即分头行动,边重新试验、探讨思路,边联系“在家”人员进行相同试验,反复多次后发现,受到气压影响,团队在现场经过3天的配方调整,研制出适用于高原项目的超早强掺合料,并在比赛中脱颖而出,受到高原项目的认可。也因此超早强掺合料在该项目中实现约一万吨的大批量应用。

团队曾多次受邀在国家级、省部级水力发电协会中作低回弹超早强喷混凝土研究与应用主题汇报,引起多家企业的强烈共鸣,纷纷联系团队寻求合作、解决问题。其中蜀道集团在工程项目中采用团队研发的回弹抑制剂开展试验,中铁五局某项目采用了团队研发的高稳补偿剂解决高地温环境下混凝土施工性能差、强度倒缩的问题……团队的名号在行业中逐渐打响。目前,此项科研成果已顺利通过中科合创科技成果评价中心专家组评审,受到行业专家与相关各企业的一致认可与好评。

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路上,新材料分部正在为打通科研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而不断探索。






【打印】 【关闭】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